close

本文僅發表於Pixnet痞客邦部落格,未授權「雪花新聞」等內容農場盜文使用。

 

 

公視時代生活劇 《茶金》(英語:Gold Leaf) 第8集「KK」溫昇豪與「吉桑」郭子乾被拘禁在木牢的取景地,就是「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」,臨近捷運雙連站,距離寧夏夜市腳程僅3分鐘,開放時間可免費入場。該處氣氛嚴肅,是相當少見、主題特殊的古蹟,建議可先詢問解說員講解場次,再前往觀賞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P_20210307_164056.jpg

P_20210307_164135.jpg

P_20210307_164212.jpg

「民」字特殊寫法暗示「人民要出頭」。日據時期在台發行版本會被日本人審查刪除內容,當時日本的台灣留學生有保留一刀未剪的版本,今日才能完整復刻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P_20210307_164243.jpg

日據時期各種曇花一現的文藝出版品之一。此為供展示用的仿品,內容是白頁(西川滿真品很貴)。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P_20210307_164526.jpg

P_20210307_164546.jpg

P_20210307_164611.jpg

P_20210307_164729.jpg

試作多次的仿舊溝面磚。前幾次成品的溝面太工整、控溫成色太一致、舊化程度不足,無法用來修復古蹟。
 

 

 

 

 

P_20210307_164829.jpg

扇形拘留室一角。
 
 
 
 
 

P_20210307_164932.jpg

P_20210307_165010.jpg

P_20210307_165026.jpg

P_20210307_165123.jpg

扇形拘留室解說圖,靈感來自於英國人發明的圓形監獄(Panopticon,又稱環形監獄、全景監獄)
 
 
 
 
 

P_20210307_165203.jpg

7間拘留室圍成一個半圓形(扇形),位於圓心的監視高台只要一個人力就能監視全部拘留室。
 

 

 

 

 

P_20210307_165308.jpg

P_20210307_165339.jpg

水牢入口。使用方法是後人推敲的,解說員表示沒有文獻記載。
 
 
 
 
 

P_20210307_165426.jpg

P_20210307_165506.jpg

P_20210307_165510.jpg

P_20210307_165608.jpg

P_20210307_165635.jpg

P_20210307_165819.jpg

P_20210307_170214.jpg

P_20210307_170707.jpg

P_20210307_170812.jpg

P_20210307_171023.jpg

P_20210307_171052.jpg

P_20210307_171143.jpg

P_20210307_171233.jpg

P_20210307_171251.jpg

P_20210307_171353.jpg

往右走就是寧夏夜市。
 
 
 
 
 

P_20210307_171415.jpg

P_20210307_171418.jpg

P_20210307_171520.jpg

P_20210307_171548.jpg

 

 

 

 

 

以下,節錄自「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」官網:

https://tncmmm.gov.taipei/cp.aspx?n=E0DBAA76A20DF1EC

時間軸

1920年至1932年 舊臺北北警察署位於現家樂福重慶店(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171號),蔣渭水等人曾監禁於此
1932年(昭和7年) 新臺北北警察署8月8日於現址(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)興工
1933年(昭和8年) 4月15日新臺北北警察署竣工,同年4月26日舉行新廳舍落成典禮
1945年(民國34年) 11月4日第一分局
1949年(民國38年) 刑警總隊
1985年(民國74年)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寧夏分局
1990年(民國79年)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
1998年(民國87年) 3月25日指定為市定古蹟(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)
2006年(民國95年) 定位做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
2012年(民國101年)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喬遷新址(臺北市大同區錦西街200號)
2018年(民國107年) 10月14日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正式開館,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負責營運

建築沿革

日治時期,臺北城內、大稻埕、艋舺被稱之為三市街,亦即最熱鬧之地,分別隸屬臺北南警察署、臺北北警察署及萬華分署管轄。現今僅有位於今寧夏路87號的北警察署被保存,列為市定三級古蹟。

原臺北北警察署位於北臺經濟重心之大稻埕,該區多臺人聚居,署內設置有拷問用之水牢。大稻埕地區為日治末期臺灣民主政治社會運動之發源地,臺籍菁英因鼓吹其理念,難容於殖民政府而被捕監禁,其監禁所在地為原木構之舊北警署位於本館現址對面(即現家樂福重慶店),1933年(昭和8年)新北署於現址完工。  

新建的臺北北警察署於1932年(昭和7年)8月8日破土興工,次1933年(昭和8年)4月15日興建完成,於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與錦西街街口日治時期的蓬來町街區,由臺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,但承包施工也有臺籍人士參加。該棟建築為設於兩街口交接處的臨街兩層樓水泥建築,外觀呈流線形,入口設在轉彎處。有一對變體的西洋式柱子外牆所貼的褐色面磚為北投窯廠所產,這種顏色也稱為國防色,據說有防空保護色之作用。一樓設有扇形羈留室、水牢,見證警察之威權。

1945年後,臺北北警察署改制為臺北市警察局,臺北北警察署也歷經「刑警總隊」、「第一分局」與「大同分局」。1961年(民國50年)第一分局進駐增建南側及三樓部分,防水層年久失修,現況不佳,曾於1984年(民國73年)嚴重漏水大修,與一、二樓原建造物同時整修立面,換貼紅白兩色之二丁掛面磚及更換鋁窗。建築量體變更至2016年已逾50年。

1998年(民國87年)3月25日原臺北北警察署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,這座警察局是臺北市僅存的30年代警察局,有時代見證之價值;尤其室內還保有當年所建之拘留所及水牢,更能呈現警局的特殊空間。為利後續使用進行整體空間與設備的規劃與修復,2006年(民國95年)市府將其定位為「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」。

2013年(民國102年)5月23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與警察局完成點交作業,舊館舍做為「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」使用,警察局遷至大同分局新館舍(現址隔壁)。

2014年(民國103年)01月01日市定古蹟原臺北北警察署封閉進行古蹟整修工程通知,開始為期三年的古蹟修復工程,將保存舊有空間格局並恢復日治時期北警署風貌,於2018年(民國107年)10月14日開館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Alphon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